UID1性別保密
積分
金幣
收聽
聽眾
最后登錄1970-1-1
在線時間 小時
累計簽到:1134 天 連續簽到:54 天
|
編者按:作者王煥玉先生是龍潭灣土生土長的老一輩知識分子,曾當過溇澧河上的纖夫、教師、校長,退休后移民到慈利縣城居住。王老以古稀之人懷鄉的情懷和自己的人生閱歷,曾以“沉入江埡水庫的回憶”為題材撰寫了《昔日向家封合》、《龍潭灣人民最敬重的四任父母官》、《龍潭灣雙樟小學》、《難忘友誼,沉痛悼念卓仁宗先生》、《從向家封合里走出來的農民企業家》、《溇澧河上的纖夫》等文章在本平臺發表,作為一個離鄉的游子,特別是古稀之人那刻骨銘心的故鄉情懷躍然紙上,感人致深。我人生走向社會的第一站是龍潭灣,我1987年底參加工作,1992年5月調離龍潭灣,4年多的歲月,深切感受到龍潭人的淳樸與善良、熱情與勤勞,在這里從一個憤青走向成熟,帶著龍潭灣人那濃濃的鄉情走向人民公仆的重要崗位,龍潭灣是我的第二故鄉!在對故土的眷念情懷上與王老及為國家重點工程建設而背井離鄉的龍潭灣人有著強烈的共鳴!謹以“大美江埡”作為懷鄉、念舊的交流平臺,希望廣大文藝愛好者踴躍投稿、閱讀、留言和轉載。
溇水從高山峽谷深處跚跚而來,將偌大一個平原分成五個小平原和兩處山峪丘陵區。溇水流過平原后從東邊來了個90度急轉彎經冷水溪外面的白楊灘又進入高山峽谷向南流去。這五坪兩峪共計九個行政村,這便是我們的故鄉——龍潭灣。
據1990年縣政府的統計,龍潭灣鄉所轄15個行政村,全鄉總面積115.21平方公里,耕地7274畝,林地面積19121畝,90個村民小組,2250戶,8244人。(此文僅指龍潭灣盆地九個行政村,不包括楓埡、柳枝坪、逃駕峪、老凼、三岔溪、四方臺六個村。) 龍潭灣的五坪、兩峪名字由來,據說是:明洪武年間“改土歸流”前這里沒有原住民,朝廷根據土地資源和人口分配住戶,因而五坪、兩峪均以數字得名。一家坪即易家坪村,九家坪即明潭村,五家坪即潭口村,處于北面的西亞界和高架界山腳下。六家坪即中橋村、黃鴨泉村,十家坪即合心村,處于南面的四方臺山腳下,與五家坪、九家坪、一家坪隔溇水相望。這五大坪被溇水一分為二,互不相通,各為一體。兩峪分別處于盆地的東、西兩角,東邊是三家峪即金雞巖村、冷水溪村。三家峪有一條小溪溝從東方的溜巖坡一路向西匯入溇水,這個小溪流清澈見底,魚蝦成群,這清凈甘甜的溪水養育著兩村人民,這里以葉姓、舒姓、易姓居多。西邊就是包家峪即筆架村(按數字取名應該叫一家峪,因與一家坪數字重疊,就按這家的姓氏取名了,后來這包姓后裔全遷走了),但這里的一條溪流卻叫一家溪,只是水的流量很小,因此這條溪很多人都叫不出名字來。這兩峪三村由于是溪溝+山峪的丘陵地形,耕地面積較少,因為山泉多,泉水比較冷浸,且日照也不充足,不適合栽種雙季水稻,農業以種植旱糧、烤煙為主。筆架村除此之外還種植了很多老品種的梨樹,這里的梨子清脆、甘甜、多汁味道特別,每逢梨子成熟季節,灣上的人就三、五成群結伴前去買梨,一時聞名遐邇。這里以解姓、伍姓、唐姓居多,后車坪那邊兩個組的男女都喜愛頭戴長巾,一副地道的土家人打扮。
五大坪是受溇水沖積而形成的平原地形,故地勢平緩而土質肥沃,加之龍潭灣是典型的盆地地形,所以就形成了獨特的盆地小氣候,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日平均氣溫比相鄰的鄉鎮要高出兩度,適合種植雙季水稻,因而早稻成熟也要比相鄰鄉鎮早五、六天。溇水河臨岸的土壤是沙壤,保水功能差,只能作旱地栽種,但土質疏松肥沃,便于耕作。種植以棉花、玉米、花生、大豆、小麥等套種,經濟效益較好。其余大片土地均屬紅壤,保水、保土、保肥,是上好的肥田沃土,全部栽種雙季水稻、且高產。1958年大躍進時,集中了全公社的勞動力,在中橋、易家坪、合心村修建了五個中型水庫(明潭村因有天然的流量較大的山泉水灌溉全村),一般年份能解決種植雙季水稻灌溉之所需,如遇大干旱之年,還可架機抽取溇水以彌不足,因此龍潭灣基本能做到旱澇保收。五家坪潭口村有好大一坪沙地,土質肥沃、耕作方便,農村俗語說“撒飯都生”的好地方。整個龍潭灣每年都向國家交送大量的愛國公糧、派購牲豬、棉花、烤煙等,在計劃經濟年代,為國家作出了很大貢獻。
龍潭灣的交通運輸是比較方便的。早些年靠溇水河舟船運輸,將所產的土特產、木材、油桐、木梓和富余的糧食運出去,一般都是運往津市進行交易,再將外面的鹽巴、布匹及日用品運往龍潭灣。陸路運輸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三線建設”時開通的。公路從三家峪的溜巖坡一直往西延伸,貫穿整個龍潭灣溇水以北。灣上人去慈利縣城辦事一般是坐客車,到明潭渡口上車,客車朝發夕歸,如辦事順利當天就能回家。去江埡趕集都是坐機帆船往返的,那時龍潭灣的機帆船有十幾條。
龍潭灣四面都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坡地面積大,適宜松、杉、油桐、木梓等樹種的生長,其森林的履蓋率在慈利縣是屈指可數的。上世紀七十年代龍潭灣公社以黨委書記姚運池同志與縣教委駐龍潭灣鄉工作隊隊長王仁國為首的一班人,通過精心謀劃、狠抓落實,發動全鄉人民實施標準化、高規格營造杉木林基地,奮戰了幾個冬春,獲得巨大成功。到九十年代就基本受益,除自給自足,極大的方便群眾外,還支援了國家建設。后來越長越旺,形成了一幅“松杉鎖溇水、林海接藍天”的美好畫面。
一九八七年八月,龍潭灣鄉在以黨委書記宋桂清為首的一班人的努力下,從江埡九溪變電所接通了萬伏高壓電,從此,龍潭灣告別了煤油燈的時代,迎來了光明,過上了城里人一樣的現代生活。
龍潭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在六家坪與十家坪交匯的中心點上,大家都叫這個地方為“灣上”。鄉政府原來只有一棟兩層共二十來間的木樓,后來又在木樓后面修了一棟氣派的四層磚混結構的政府辦公大樓。每當政府召開全鄉的群眾大會,或舉行什么展銷會,或者外面來的什么劇團的演唱會,全鄉的大人小孩都會前往,雖稱不上人山人海,但也有兩三千人之眾,十分熱鬧。早先場地一般設在政府外面靠東北方的溇水河邊的草坪上,這個草坪長有幾百米、平均寬度有二、三十米,只要不下雨,這里便是聚會的最佳場所。據說有一年,外面來了一個陽戲班子,在這草坪上搭臺唱戲,唱了好長一段時間,唱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等傳統愛情經典,那些演員個個長得年輕漂亮,把看戲的人唱得如癡如醉,幾近瘋狂。特別是年輕的后生們,聽說六家坪有一個小后生被迷得茶飯不思、家也不回,瘋狂了好久才平息下來。這雖說有些調侃的嫌疑,但仍不失為一段佳話。
鄉衛生院、供銷社、食品站、林業站等鄉直各單位都是圍繞在政府周圍修建的。中學、小學、信用社在政府的東面,是建在六家坪的土地上的。中學、小學都是寄宿制,教學質量不低。
龍潭灣的居民大多是土家族民族成份,有唱山歌的習俗,唱的都是土家族的情歌,有時也有人接著對唱幾句,正在埋頭勞作時,偶爾聽到歌聲也是一種享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多數生產隊都在南北二山“擴產”玉米,實際上是“刀砍火種”,一般要鋤三次草。由于路程遠、面積太大,勞力少了工效不大,因此都是幾個生產隊聯合一起集中輪流互助,每當這時還有一班或兩班鑼鼓在工地上助興,灣上人叫“薅草鼓”。這鑼鼓隊就是一支拉拉隊,他們或按唱本或即興編詞,唱得好聽又有鼓動性,社員們聽著鼓點爭先恐后的薅草,這樣薅草工效很大。龍潭灣也有電影院,流行的電影在這里也能看到。
龍潭灣里的溇水河是人們最喜歡去的地方,特別是夏日炎熱之時,勞作之后,來到河邊,即使站在水中就讓人感到清爽,跳入河中游上幾把或扎幾個猛子,而后躺在沙灘上仰望藍天白云,這就叫舒服,或邀上好友在河邊垂釣,既休閑放松了的心情,又有巖河鮮魚美味的收獲,那才叫愜意。
龍潭灣還有幾個值得去的好地方:九家坪的大明潭和小明潭,也被人們叫作“日月潭”。小明潭在大明潭的上方,終年有水桶大的一股泉水往外流,水位也較高,這股泉水灌溉明潭全村的田地,養育著全村人民。這大明潭頗有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記”的風味,區別在于無需“伐竹取道,下見小潭”。也就是說大明潭的水位較高,稍低于九家坪,而潭中百十頭游魚隨時可見??可绞谑颅h抱著大小明潭,三面均有樹木、花草,倒影在清澈的水中,微風一吹,樹動、花動、人在其中也隨著微波蕩漾而翩翩舞動。還有明潭的吼巖頭山神廟,在北山的半山腰上有一處懸崖,懸崖頂上有一塊平地,不知是哪朝哪代,人們在這懸崖邊上修了一座山神廟,廟不大,但山神供位,鐘鼓齊全,一切都顯得小巧玲瓏。最神奇的是臨崖山門外的崖壁上,有一株辣椒樹,每年都結辣椒,這浸潤著靈氣生長出來的辣椒清香味美,不是其他任何辣椒可以相比的。還有十家坪西的黑神廟,上世紀六十年代拆廟建校而成了雙樟小學,小學的正中門前有三、四人合圍的兩株香樟樹,這兩株香樟的枝丫都是橫著長的,將學校的操坪和校舍遮擋著,太陽光從樹葉的縫隙里灑下來,在地上、墻上、瓦上形成斑駁的象星星一般的光影。兩樹相距約4米,兩尊石獅緊挨兩樹,兩樹中間有十來步石級臺階,住下走就是草坪,再往下就到了溇水河邊,這兒有小橋流水人家,溪流山花鳥啼。大凡路過之人,沒有不停下腳步,或休息片刻、或游覽一番,表達贊美與留戀之意,然后依依不舍地悠悠離去。還有三家峪的葉家老屋,一家坪的易家老屋,九家坪的朱家老屋,十家坪的向家封合等傳統的民間建筑群落,充分展示了先人們建筑工藝水平之高超,和選擇風水寶地之精明,這都是人居文化的瑰寶。
龍潭灣坪里人口以卓姓、楊姓、易姓、劉姓居多,說話口音是地道的慈利后河口音,地方語多,兒話音重,說普通話稍加克服,也就算較為規范了。龍潭灣有著樸素、友好、善良的鄉俗,有喜大家共享,有難大家相幫,整個鄉里鄉親如同一家人和諧相處。
龍潭灣是一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好地方,過去和現在都有不少名人名士為龍潭灣的發展和進步作出過巨大的和不朽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的龍潭灣鄉更是人才輩出,名人名士極多,無論是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均有優秀人才,還是農、林、牧、副、漁各個方面都出類拔萃,他們為龍潭灣的政治、文化、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作出過重大的貢獻,也為龍潭灣鄉人民爭了光,長了志氣和臉面。
無論你在四面高山的什么地方,只要找個視野好的制高點,面向盆底坪區俯瞰,那象綠色帶子一般的溇水一路向東流向遠方,帆船、漁舟穿梭其間,遠處白帆點點、波光粼粼,溇水兩岸綠樹成蔭,鵝卵石的河灘泛著銀光,綠茵的草地平整地鋪在溇水兩岸,那遠處的近處的田園美景,星羅棋布的房舍院落,那農舍里冒出的冉冉炊煙......一應美景盡收眼底。
1996年國家重點工程江埡水庫建成蓄水發電,龍潭灣人民響應國家號召,移民搬遷到全國各地,離別這富饒美麗的故土,文明和諧的故土,龍潭灣也沉入庫底,成為縈繞在龍潭灣人民心頭永遠的回憶。
永別了,我們美麗的故鄉。俗語說“葉落歸根”,我們的根在龍潭灣,我們歸不去了。收起這心酸的眼淚,放下這五味雜陳的心情,無論我們身在何方都要心意相通,不忘根本。記??!我們曾是灣上人,這是我們永遠磨滅不了的烙印。
(來源:大美江埡 作者:王煥玉)
|
上一篇:杜方慶:兒時拜年的秘密下一篇:關于野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