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雷山,塬名雷岳,又名維山,素有"楚南第一勝境"之稱。它位于湖南慈利縣東部雄峙武陵腹地。它東連臨澧縣,北臨石門夾山寺,南鄰常德桃花源,西沿世界聞名景區武陵源,是張家界市東大門的一座歷史名山。 楚南第一勝境五雷山 五雷山氣候宜人,環境幽雅,森林茂密,負氧離子豐富,空氣清新。五雷仙山云海霧深與世無爭,在潔凈的世界與凌空的寰宇中逍遙凡塵,與天地渾然相融。五雷山景區綿延數十里,奇險深幽,玄妙超然。五雷山下有十里翠竹,十里奇寨,十里秀峰,十里田園,十里油菜花自然天成,使游人流連忘返,也是戶外活動、登山運動的理想線路。 云海仙山 五雷山不僅是旅游避暑勝地,還因其道教殿宇之多被"叁湘之最"譽為湖南最大的道教文化群落、圣地。五雷山主峰金頂海拔近千米左右,雨后初晴金頂遠眺,洞庭湖光,沅水煙波,天門山色,武陵云峰,歷歷在目。 群山之首 五雷掃殿又稱雷神掃殿,歷來金頂有"電祖靈區”之稱。每當狂風暴雨交加之時,火龍似的閃電自金頂上空破云而下,聲聲霹靂驚天動地。一陣陣聲光交織的雷霆閃電中常有四五個巨輪般的燁燁火球,帶一股旋風在金頂滾動激蕩,鐘鼓隨之震響,塵埃隨之刮走,故此稱“五雷掃殿"。古今名流學者稱之為"蓋世奇觀"。 霞映金殿 五雷山西境一直為郡、州、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自上古以來,此山逐漸成為湘西北、鄂西南一帶規模宏偉的道教圣地。唐代 "李靖” 于此草創道觀,迄今有千余年歷史。元末 “張兌" 歸隱于此,布施福地,勝境初開。至明代增修36宮、72殿后,此山成為“楚南名山",名抪南北,被譽為“神仙奧宅",素稱北武當,南武雷。 紫氣東來 五雷山境內山中有山,計有8座名山,392座秀峰,48寨,21石。主峰金頂叁面絕壁,一面石級懸空,巍然如圣,秀麗如鳳。鳥瞰全境,霧漫幽谷,群山疊翠,云纏青山,霞映峻嶺,天際云瀑,忽隱忽現,蔚為奇觀。 群山疊翠 天際云瀑 云纏青山 明萬歷后期,常德榮定王朱翊鉁和澧州華陽王朱奉鈗將塬有宮、觀增修成36宮,72殿。后因金頂"雷掃其殿,鐘鼓自鳴,塵埃自凈"的雷擊自然現象,將"大維山"更名"五雷山",又名"雷岳"。 雷岳晨曦 赤帝宮座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叁開間,是供奉炎帝神位的地方。門額"赤帝宮"直書白文,署"光緒乙己年夏"年款。門聯楷書陰刻,字徑20厘米,上聯"赤氣騰騰功配夫坎",下聯"帝德浩浩位鎮乎離"。 赤帝宮遺跡 明洪武四年,張兌被起用為朝廷編修,人杰地靈,山名遠揚。明萬歷后期,常德榮定王朱翊鉁(明憲宗后裔)和澧州華陽王朱奉鈗上五雷山考察,甚感風光奇異稱其為"南楚名山"。神宗皇帝得知后,遂封五雷山為"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 舍身巖相傳是真武祖師練功之地,后因真武于此舍身脫俗成仙而得名。真武白日飛升的故事,歷來流傳甚廣。巖身從崖緣向西橫空伸出,長約4米,下臨萬丈深淵,有"楚南第一險"之稱。這里曾是張三豐最喜歡的練功地。 舍身巖 舍身巖旁有一石屋稱百子堂,單開間,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墻體為石條砌筑。門額"百子堂"陰刻楷書,門聯是"放寬心莫愁無子""行好事自有佳兒"。 舍身巖冬韻 梳妝閣座落在一方形石墩上,石墩叁方懸空,二方且臨懸崖絕壁。傳聞,梳妝閣為道教信徒齋戒之所,另說,梳妝閣是道教信徒入道前的凈身之地。 梳妝閣 朝圣門位于曬經凸頂以南,是二天門至金殿的必經之道。朝圣門正面設一圓門,門外設垂帶踏磴108步,俗名"百步磴"。 朝圣門 曬經地古香爐 雷岳云霞,四季常有,姿態萬千,金頂是觀云霞最好的地方。 雷岳祥云 雨后其云在金頂四周吞山填谷,形成茫茫云海,在溪谷、山間翻滾如濤,傾瀉似瀑,似煙、似練、似絮。其霞秀如錦緞,多現于晨夕,金頂四周及其上空常有彩虹出現。 霞映峻嶺 雷岳彩橋 雨后青山 雷岳風云 雷岳山下,田園如畫。早春二月油菜花黃,五月田園水面如鏡、梯田曲線美妙無限,十月田園稻浪滾滾一片金黃。 雷岳山下 五雷山金頂,四周群山圍繞,但都要矮很多。冬天雪后初晴時山下氣象萬千,可就是無法登上金頂,只能望“山”感嘆! 登山攝景 大者似母龜,扭頭左顧,欲行而止,小者似子龜,怕摔下山坡,呈十分小心之狀。因冰凍太厚,小龜型狀已似是而非了。 二龜巖冬韻 雷岳論劍 記得在八十年代初期,雷岳老道人還表演過二指著地、人體倒立的二指禪功。 雷岳功夫 五雷山現有宮觀都是1993年7月恢復重建,歷史上的宮觀都在歷史長河中煙滅云散,部分宮殿是在96年之后提升改造或新建才具備現在的規模。 五雷山道教圣地全景圖 (本文作者黃俊華,是慈利縣攝影愛好者、大華眼鏡負責人) (來源:玩慈利網 作者:黃俊華) |
|關于我們|玩慈利網
( 湘ICP備12012604號-1 )
湘公網安備 43082102000138號
GMT+8, 2022-10-28 08:26
部分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2011-2022 歡迎轉載 請注明文章來源